印度尼西亚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制定全面法规以明确平台责任并确立避风港保护措施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现行法律框架、避风港条款,以及应对执法挑战的实务建议。
主要法规
印度尼西亚针对电子商务平台责任的监管框架主要由以下三项关键法规主导:
1.2019年关于电子系统交易的第80号政府条例
2. 通信和信息技术部《2020年第5号条例:关于私营电子系统提供商》(“2020年通信和信息部第5号条例”)
3. 通信和信息技术部《2016年第5号通函:平台提供商的限制与责任》
在当前监管框架下,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在内的私营电子系统提供商(ESPs)必须履行若干关键义务:内容管理要求:根据2020年通信和信息部第5号条例(MOCI 5/2020)第9条,平台必须确保其电子系统不包含被禁止的电子信息与文件,且不得协助传播此类内容。该条例明确规定,平台必须确保其系统不包含以下内容:
治理与举报机制:第10条规定,用户生成内容提供商必须建立治理框架,其中包括:
响应程序:当平台收到关于被禁止内容的投诉或举报时,必须:
避风港保护适用条件
《2020年通信和信息部第5号条例》(MOCI 5/2020)第11条明确了平台可免于就其系统中传输的被禁止电子信息承担法律责任的适用条件。当平台满足以下要求时,可适用避风港保护:
1. 已遵守第9条和第10条规定的法定义务
2. 为法律监督与执法目的提供了用户信息
3. 对违禁电子信息及文件进行了下架处理
针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通函就下架处理时限给出了具体指引:
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可能不会严格遵守这14个日历日的处理时限,权利人需要跟进与平台沟通,以确保相关侵权帖子最终被下架。
持续存在的侵权问题
尽管已建立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人仍面临平台合规方面的挑战。许多权利人反映,尽管其服务提供商持续开展侵权内容下架行动,但侵权问题依然屡禁不止。
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法
对于持续存在的侵权案件,标准化的下架程序可能并不总是有效,因此需要采用更为精细的执法策略,以解决系统性合规失效问题。
1. 引入数据驱动平台
当传统下架行动被证明效果不足时,采用一种涉及全面数据呈现的更为精细的方法可能会更为有效:
统计报告策略:与其聚焦于单个案件,不如向平台提供全面的统计数据,其中包括:
这种方法“更有可能促使电子商务平台给出更有意义的回应”,因为它揭示的是系统性合规问题,而非个别孤立事件。
借助国际压力:可通过表明可能将相关问题提交至国际机构如美国专利商标局知识产权驻外官员来强化这一策略,该驻外官员可能会在年度审查期间向负责更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的相关部门提供反馈意见。电子商务平台通常力求避免在国际贸易报告中出现负面提及。
2. 提起刑事控告
对于屡教不改的重复侵权者,建议的方法包括:
调查与证据收集:
知识产权局介入:向知识产权局提交刑事控告,知识产权局可进而:
刑事控告的预期结果通常包括开展突击搜查,随后让侵权者接受刑事司法程序的处理。除非事先达成和解,否则通过公开宣传或潜在的刑事定罪,可增强整体威慑效果。
有效执法的关键在于:
以数据为导向的方法将更有效地推动、说服并促使平台改进其下架机制的实施。
这些数据还充当强有力的工具,用于倡导争取国际支持,并推动对平台在打击侵权行为方面成效的监督。
然而,权利人仍应将刑事控告视为利用平台下架机制的必要补充手段。
作者:Kin Wah Chow、Evi Triana、Daniel Markho Santoso
中文校对:曹喆,律师助理,路盛律师事务所 邮箱:lcao@lushenglawyers.com。